信息就是金钱,但信息失真会造成市场的混乱,制造出巨大的泡沫。化肥有庞大的下游个体经营者和农民消费群体,对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很弱,因此化肥市场是假消息传播的温床。
信息失真可分为三类: 一、假信息;二、因果关系不成立的劣质信息;三、难辨真假的信息。笔者在这里为读者分析具体的案例。
【资料图】
一、假信息
去年11月份传言通过国与国的关系出口埃塞俄比亚50万吨大颗粒尿素, 这个消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,起到了推动尿素价格上涨的作用。
国与国的关系,不可能通过民企去执行,正是这点破绽,让笔者判断出口埃塞俄比亚的尿素是假消息。笔者很快发文分辟谣,但真相远跑不过谣言,这是常识。
得益于去年第四季度大量传播的一些假消息,造成了当前化肥市场的困境:淡季涨价,旺季跌价。
识别假信息的方式需要从国内、国际的经济政治环境、决策的合理性等进行综合判断 ,寻找其中的不合理的蛛丝马迹,从而判断是否是谣言,但大多数人可能难以做到。
二、因果关系不成立的假信息
去年5、6月份,化肥行业炒了一把新能源汽车带来的磷矿石需求大幅增长, 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也加入其中,推波助涨,一度让磷肥价格飞上了天,到了7、8月份,一铵价格暴跌。
笔者随后发文,用数据说明磷酸铁锂仅占磷矿石需求的很小一部分,不可能大幅推涨磷肥的价格。
发布假信息的毕竟是少数,但因果关系不成立的假信息最多: 去年8月份开始,炒作欧洲冬季如何过冬,欧洲尿素停产,国际尿素价格易涨难跌;国内尿素气头到取暖季会大幅限产;煤炭价格到第四季度必然上涨等等,结论是化肥一定会继续涨价。
这些消息只是定性的分析,缺少定量的研究,看似符合现实,也符合经验,最容易对市场产生误导,一经传播,会实现自我验证,自我强化,自我实现,对化肥价格的平稳运行带来极大的破坏力。
在同样的环境下,笔者抓取了关键的数据,在去年9、10月份就分别预测天然气和煤炭价格在取暖季会大跌,并推导出化肥价格会大跌。事实证明新闻线索不能代替供求关系的研究。
甄别这类假信息的方法是进行基础的数据研究,但对广大的复合肥企业、经销商、农民,甚至资讯网站来说,这点都很难做到。
笔者去年以来做了很多的努力,用数据说话,试图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因果关系,但效果不彰。
三、难辨真假的信息
去年11月份传言印度会在12月份继续尿素的招标,笔者在12月下旬进行了解读: 笔者把这个问题归结于印度自己生产划算还是进口划算的决策中,只要天然气价格跌,印度就会选择自己生产,就不会急于招标。最后,根据笔者自己对天然气价格走势的判断,认为印度短期之内不会招标。果真,印度的招标推迟到了今年2月下旬,但在去年12月初,笔者也难辨这个传言的真假。
这种信息依赖于一定的前提假设,一旦前提假设发生了变化,那么就变成了假信息。
化肥市场假信息很多,影响很大,但辨别起来十分困难。有没有化肥市场防“诈骗”的良方?不要轻信任何媒体和个人,只用别人的数据,然后自己得出结论,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。